骗局及争议案例

无论是普通的找换店还是数字货币OTC业务,本质上都是利用两种资金池进行资金对倒对敲的行为。很多人以为从此以后就可以实现自由的人民币出海或者数字货币的无限制出入金,然而大家都想的太简单了。因此无论是找换公司还是数字货币OTC出来的资金都会有一个致命的风险那就是没有资金来源证明和完税证明 。在如今中西方金融业体系均在不断加强合规的背景下,以上所述的业务可以说在投资移民、境外资产配置、私募股权、信托等

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压力

没错,第一个向香港的这些找换店和数字货币兑换商发难的居然是西方发达国家,自从中国投资者开始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投资移民及房地产的主流客户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非法资金的涌入。早在2015年以前,很多从香港出来的资金基本可以无审查进入欧美的银行体系,但是由于香港找换公司实际上对于资金的审查非常宽松,只要是银行转账的资金就直接放马过去,所以导致大量中国的非法资金通过香港进入全球各地。时间到了2024年,大部分香港找换公司出来的资金由于没有资金来源证明和完税证明,因此从他们手中出来的资金应用范围非常有限,几乎无法用于任何海外发达国家的投资移民。具体大家可以查看我们的指南:不仅如此,各个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在积极打击本土利用资金池对倒对敲的本土钱庄,2023年澳大利亚针对长江换汇及全国的中资背景钱庄实施大规模突击。而美国,作为西方发达国家反洗钱的先锋,更是将资金对敲列为非法犯罪行为,以严格监管著称的SEC更是拥有长臂管辖的“铁拳”。无论是赵长鹏的币安还是各类前来购房或投资移民的华人投资者可以说都被美国政府狠狠锤过。即使是号称“金融自由“的新加坡在2023年开始也在疯狂打击地下钱庄业务,对曾经使用过对敲业务的投资者实施了冻结和没收。说白了,大部分西方发达国家不认可香港的金钱找换服务。

来自中国大陆的压力

没错,早期的香港找换公司一直都是中国境内投资者将资金转移出去的主流通道,香港一直是人民币的中转站,而这个中转站不仅仅承载着中港两地大量的贸易中转也成为很多内地居民将资金转移到海外的通道。而到了2023年,缅北电诈份子开始崛起,大量境外的非法资金开始通过香港涌入中国内地,其中不少资金都是通过找换公司的户口进行中转,导致大量找换公司的账户被“污染”,许多通过找换店汇款到境内的客户纷纷被冻结,而且由于中港两地司法的隔离,想要解除冻结几乎遥遥无期。为此,所有的香港找换公司目前都对来自中国大陆的居民实施实名制并且都会记录客户的身份信息、中国大陆和香港银行账户的信息。从最近的的结果来看,中国大陆官方对于香港找换店的态度是:在香港地区虽然找有资质的找换店换汇是合法的,但因涉及境内的法币兑换,因此仍然会因属地管辖而被内地查处,加之如果有涉案资金流入,公安机关仍然有权进行调查。

来自本港银行和财富管理机构的压力

即使是在香港,很多外资银行也是不认可找换公司的资金,尤其是汇丰、渣打、花旗这些有大量跨国业务的外资行,对于此类资金对敲业务也是极其敏感的,因为他们作为跨国国际投行,要求遵循最高的反洗钱标准。尤其是汇丰银行,基本都是账户冻结的重灾区,其中不少客户都是在使用香港的找换店大额入账之后被冻结的,即使提供合法的找换公司的汇款单据,也无法解冻。而找换公司本身也会给你推荐一些资金审查较为宽松的中资银行或本地银行。而香港的财富管理机构也基本抛弃了此类找换公司来作为资金桥梁,因为他们不少客户的最终投资方向都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地产、基金、移民等项目,很多项目都是由极其严格的资金来源追溯或客户身份KYC,使用找换店会造成客户资金污染,因此在高净值客户领域,找换店很难有用武之地。

资金二次污染风险

找换公司实际上经营的业务其实不仅仅有资金找换,而且也有一些我们不为人知的业务,尤其是在2020~2022年香港对外封锁的期间,大量找换公司由于业务下滑不得已“另谋出路”,其中不少找换公司参与了线上博彩业务、电诈业务的资金清算。仅2023年香港警方就拘捕了大量的找换业者,其中不少人涉及黄赌毒。而震惊全港的JPEX案件中,诈骗资金就是通过找换店进行洗白后汇往海外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香港人使用找换公司汇款到中国大陆之后,发生了大量账户冻结的情况,因为些找换公司的银行账户很早就已经被中国大陆警方列为黑名单了。而资金对敲这个行为本身在西方发达国家眼中就是不合法的行为,很多资金明明干净的投资者在找换店里过了一遍之后,反而让自己的“白钱”成了“脏钱”。

数字货币成为“灰色地带”

正如我之前所说的,香港的数字货币其实有很大的争议,不仅仅是因为数字货币OTC在香港不归香港海关管理也不归香港证监会管理,更是因为此类兑换在一定程度上和中国大陆对于数字货币的高压管控有着纠缠不清的关系。很早之前foresightnews就表达了对此类交易的担忧:然而在经过调查之后发现了一个更大的隐患那就是大量的OTC商家一直在接受中国大陆地方公安司法机关的数字货币处置业务。众所周知,中国很早就禁止了数字货币的交易,并且文件中明确规定境外虚拟货币交易所通过互联网向我国境内居民提供服务属于非法金融活动,金融机构和非银行支付机构不得为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提供服务。但是大量的香港OTC商家都在直接或间接地接受来自中国大陆地方行政机关的委托帮助处理境内缴获的数字货币。这个过程中,难免会有大量寻租的事情会发生。细心的朋友们发现很多提供大陆境内银行的OTC商家都打出冻卡包赔的旗号,实际上是通过和当地公安达成委托处置虚拟币之后,获得的账户白名单特权。在这类OTC店铺内,当你将身份信息上交之后,会发生什么,我相信大家懂得都懂。

来自香港自身国际地位下降的压力

2023年12月,美国国会众议院外交委员周通过《香港经济贸易办事处认证法》草案,随着中国和西方社会尤其是美国的地缘政治冲突不断加深,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可以说是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高净值客户大量出走香港、外资企业纷纷撤离以及中港对外出口贸易的下跌都导致现有情况下找换公司失去了很多重要的对公对私客户,行业遭受重创。实际上找换店的兴盛几乎是和香港的国际地位息息相关,如果没有国际金融中心这块牌子的支撑,香港找换行业是难以为继的。

大湾区一体化金融体系建设的直接竞争

细心的朋友们可以发现香港中银、工银亚洲等中资银行早就开始推出可以兼容国内银联二维码的支付体系,同时大量的内地业务比如楼宇贷款办理都十分迅速,基本上过去需要找换公司兑换资金的应用场景被大量替代,尤其是在外贸、内地消费两个大头领域,找换公司的角色可能会在未来的几年中被逐渐替代。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现金中的黑钱问题

很多投资者因为听信中介的现金安全论,认为换现金最为“稳妥”,从而大量兑换港币或美元现钞。殊不知,目前香港的银行内均有大额现钞报备机制而且所有银行验钞机均有冠字码识别对照系统。该系统可以有效对黑色、灰色收入进行精准打击,并且每年港府都会对部分涉案资金或可疑资金进行大数据标注,如果不小心在兑换的现钞中混入涉及赌场黑钱、抢劫等资金,存入银行的瞬间即可被机器识别,轻则没收,重则会追究刑事责任,到时候追悔莫及。

notion image

无牌照找换

这可能是香港目前找换行业最大的问题,由于大部分游客以及投资者对香港找换店的牌照机制并不熟悉,盲目听信熟人介绍,导致直接被拉去无牌找换店进行资金兑换。无牌找换店风险很大,很多都有黑社会背景。而目前海关也有明确要求,找换店牌照必须悬挂在店铺醒目位置,供消费者查看。牌照上一般有序列号,大家可以直接在此处查询:

OTC资金保障性差

目前,随着香港在数字货币方面的进军,很多找换店目前均有数字货币OTC业务,但是目前该业务存在很大问题,尤其是因为数字货币转账的瞬时性和不可撤回的性质,持币者的的资金很难有保障。而在2022年到2024年5月份期间,由于香港金管局对于数字货币OTC迟迟不颁发牌照,因此数字货币OTC交易一直在裸奔。从2022年开始,很多不具备找换牌照的公司也进入OTC行业,部分小公司利用链上追踪系统诓骗客户资金为“黑钱”,并以此为要挟拿钱跑路的情况。而且很多业者不按照要求,利用具备托管性质的地址(如OKEX或币安的企业账户),直接用冷钱包接客户资金。由于这些企业在香港甚至连实体公司账户都没有,一旦发生资金吞没,投资者很难追查。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那些具备找换业牌照的公司,至少出事后,仍然可以按照相关法律进行诉讼。所以我们建议所有在港OTC的投资者在挑选兑换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下三点:

  1. 一定要有清晰明显的找换店牌照;

  2. 接收数字货币资金账户一定要是大型交易所的企业账户;

  3. 在交易前一定要用链上追踪软件自查,并且给出明确的证明;

信息泄漏风险

这可能是目前香港找换店行业内最大的问题,2012年之后,香港找换店对所有的客户均采取实名制,交易前必须提供实名制信息。到了2023年,目前人民币兑换要求客户本人香港银行账户、客户本人中国银行账户、客户港澳通行证三证必须相同,同时部分找换公司要求提供境内银行卡资金流水。如此繁多的证件资料提供,对于很多国内高净值客户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最要命的是这些身份信息资料是由每个找换店自行保管,并无统一信息收集平台。在香港方面,由于目前香港法律针对找换店行业的信息保密要求十分模糊,远远不及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方面完善。所以对于用户信息的抽查无需任何司法授权,这对于很多高净值客户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而随着越来越多设计东南亚电诈资金进入香港,因此大陆公安最近几年也开始介入调查。

Last updated